永辉超市,终于迎来曙光?

文:雲潭

來源:市值觀察(ID:shizhiguancha)

“永輝對實體零售和創新缺少敬畏心,公司的管理沒做好,希望市場給一些時間。”

2021年一季度業績說明會上,面對下滑的業績,永輝超市董事長張軒松主動認錯。

兩年過後,從過去兩年巨虧66億,到今年前兩月盈利8億,他帶領永輝完成了深V逆轉。

曾經的“商超一哥”,抖擻精神,再戰江湖。

01

盈利,曙光初現

永輝,緩過來了。

3月13日,永輝超市對外公布了前兩月經營數據。初步核算,1-2月實現經營性凈利潤8.6億元,同比增長14%;歸母凈利潤達8.2億元,同比大增70%。

要知道,2021-2022年兩年間永輝就虧掉了66.84億元,這一數據相當於抹掉了2017年以來所有凈利潤的總額。

一廂,是疫情對實體零售的沖擊;另一廂,則要面對阿裏、京東、美團、拼多多的多方“圍剿”,作為曾經中國最大的商超,亦是“被變革者”,張軒松遭遇了至暗時刻。

經歷了兄弟鬩墻,股價大跌,艱難轉型,管理層迭代,張軒松最終決定主動變革。付出了轉型的慘痛代價後,永輝終於摸索出了符合自己的道路。

變化發生在2021年5月,彼時,張軒松大喊:“永輝將回歸到民生超市的原點。”永輝在迷茫焦慮之際,又重返自己熟悉的戰場。

四個月後,剛剛升任公司CEO的李松峰首次向全體員工發出內部信,他表示,要以科技永輝為戰略指引,聚焦“以生鮮為基礎,以客戶為中心的全渠道數字化零售平台”的目標。這也是永輝面向未來的新十年戰略。

指導方針和戰略目標都已確定,永輝必須要找到合適的突破口。畢竟,過往全面進攻的策略已經被證實是失敗的。

摸索一番後,永輝開始試水倉儲店。2021年5月31日,永輝在自己的大本營福州開設了第一家倉儲店,該店由原來的永輝超市改造而來。

全球來看,倉儲會員店的典範要屬Costco和山姆,兩者在進入中國後,迅速爆紅,山姆會員店直接帶動中國沃爾瑪銷售額正增長,Costco店內更是人潮如湧。

Costco在中國兩家門店的盛況,讓中國同行側目之余內心也是蠢蠢欲動。盡管大環境不佳,Costco依舊在穩健增長,其在2022財年斬獲營收2269.54億美元,同比增長15.8%;凈利潤58.44億美元,同比增長16.7%。芒格甚至聲稱Costco是他終生不賣的股票。

但與靠會員費為核心亮點的Costco不同,張軒松選擇了“非會員制”,相當於取消了入場門檻,任何人都可以到店消費。

這種形式就決定了永輝面向的依然是大眾消費群體,其運作的核心也與大賣場沒有太大的區別,靠的還是快速量販式售貨賺取差價。這也是永輝20多年的優勢所在。

需要指出的是,山姆、Costco誕生於歐美市場,這些國家地廣人稀,人們習慣於周末驅車前往郊區大采購。而亞洲國家高企的房價、快節奏的生活,導致市場環境、購物習慣和歐美大不相同。

而且,永輝倉儲店是在原有門店的基礎上改造升級,既可以節約成本,又可以快速鋪開,同時其選址也不會像Costco那般設在郊區,大多依然在市區。

商業定位上,山姆、Costco走的是中產、中高端路線,永輝倉儲店則更加親民、有煙火氣,定位於“民生倉儲店”、“家門口的倉儲店”。

仰仗永輝的供應鏈優勢,永輝倉儲店喊出“天天平價”的口號,甚至“一件也是批發價”。倉儲店的SKU數,也從過去的1萬多精簡到了6000以內(各店有所差異),通過單一SKU上形成更大的采購量,提升對上遊的溢價能力,讓利於消費者。

正如張軒松口中的“民生永輝”,永輝倉儲店就是要蹚出一條符合中國本土的新思路。

到2021年底,永輝共開出了53家倉儲店,這些倉儲店獲得可比同店32.9%的高速增長。“永輝超市倉儲會員店2022年上半年銷售增長超過20%,明顯強於公司整體增速。”張軒松的再次嘗試終於看到了希望。

由於主打會員模式,山姆、Costco的業績增長重點在於續卡率,而永輝倉儲店的盈利則在於運營,這考驗著永輝的供應鏈、物流、選址、選品、門店效率等全鏈路,最終依賴的是全渠道的數字化建設。

這個重擔落在了李松峰的肩頭,在他的領導下,經過一年多努力,永輝自主研發的全鏈路零售數字化系統YHDOS基本實現了門店全覆蓋。

YHDOS就像高速公路一樣的基礎設施。“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已經鋪好了路,未來數據就可以像汽車一樣行駛在YHDOS系統上,真正讓數據價值的流轉和再造成為可能。”李松峰曾如此說道。

基於這一系統,永輝已初步實現了坪效、人效、品效方面“3個30%效率提升”的目標。

戰略明確,戰術得當,效率提升,有序退出虧損業務,盈利問題自然迎刃而解,在李松峰看來,“倉店合一”就是永輝打開盈利局面的一把“鑰匙”。同時,還可以依賴數字化系統快速規模化復制。

從盲目跟風,到自我反思,永輝一步步走出虧損泥潭。乘著2023年線下消費回暖的東風,永輝超市業績明顯改善,全年盈利可期。

曙光已現,曾經的商超一哥,擁有了再戰江湖的底氣。

02

生鮮,崛起時代

1971年,張軒松出生在福建福州一戶農民家庭,他當過兵,賣過酒,做過批發,最後瞄準了商超領域。

改革開放給予了張軒松和張軒寧兄弟施展拳腳的舞台,在那個萬物競發,肆意生長的年代,張氏兄弟敢冒險,善變通,懂經營,他們在失敗中總結教訓,在成功中吸取經驗,最終從一個區域性的農貿商超成長為參天大樹。

而要知道,在世紀之交,福建既有本地首富陳發樹的新華都,還有中國台灣的零售巨頭好又多、世界500強麥德龍,以及行業巨無霸沃爾瑪,張軒松的幾家小超市顯得勢單力薄,只能夾縫生存。

但在走訪後,張軒松反其道而行之。他另辟蹊徑,把生鮮品和服裝作為永輝的主業,將日用品、家電作為配套,創造出“永輝模式”。

彼時的新華都、沃爾瑪等商超都是大賣場模式,售賣的貨物以日用品、家電為主,生鮮只不過是輔助;張軒松認為,如果依葫蘆畫瓢,等待永輝的就只有失敗。

那時的農貿市場給人的印象普遍是“臟、亂、差”,福州政府下定決心對農貿市場進行整改。張軒松敏銳的察覺到其中的商機:“這是一塊空白的市場,也是洋巨頭的軟肋。生鮮本地屬性強,沃爾瑪、麥德龍介入生鮮領域並沒有優勢。”

2001年3月,福州首家“農改超”超市———福州永輝屏西生鮮超市開業,破天荒地打造了“生鮮食品超市”的全新業態。同年4月,永輝超市有限公司正式成立。

與其他超市不同,永輝“生鮮區”的經營面積要占到整個超市的50%,甚至70%。這在此前的商超大賣場是從來沒有過的。

張軒松此舉創造了“永輝特色”,但也將直面生鮮難以保鮮和容易損耗的難題,這也是沃爾瑪等巨頭不願染指生鮮的一大原因。

“只要肯鉆研,辦法總比困難多。”張軒松決定跳過中間環節,直接對接農場和農場主,向他們下訂單。他親自組建了300多人的采購團隊,要求員工與漁民一起打魚,現場挑貨,減少流通,還能保證產品新鮮。

永輝甚至設立了專項資金,幫農民墊付肥料、種子、新型農具等,收獲的農產品要全部賣給永輝,相當於“包銷到戶”。

一系列創新舉措,使永輝形成了“產供銷”一體化的經營模式,生鮮供應鏈也成為永輝屹立於商超江湖的核心武器。

“買生鮮,上永輝”的理念成功占領消費者心智。2010年,成立10周年之際,張軒松便帶領永輝超市登陸A股市場。

擁有了資本的助力,永輝踏上了最為風光的一段旅程。2018年永輝超市營收705.17億元,市值一度站上1154億元,門店總數超千家。

2021年永輝營業額989億元,超過大潤發、華潤萬家,晉升為中國本土最大商超,與沃爾瑪中國也僅是伯仲之間。

2021年中國超市TOP10 來源:中國連鎖經營協會

張軒松敢於“冒行業之大不韙”的魄力,獨特的“永輝模式”,讓永輝超市在大賣場時代走向巔峰,實現了“千億市值、千億營收、千家門店”的輝煌。

03

新零售

顛覆者的殘酷遊戲

正如阿裏、京東之於蘇寧、國美;正如拼多多、抖音電商之於阿裏、京東。

中國零售史,成王敗寇的故事還歷歷在目,倘若躺在過往的功勞簿上停滯不前,就會落入“人為刀俎我為魚肉”的境地。

正如永輝以“生鮮模式”顛覆行業,猛然崛起一般,新零售的浪潮下,永輝又被拍成了前浪,成為了互聯網巨頭們顛覆的對象。

2018年,是永輝由盛變衰的轉折點。當年,永輝超市股價自巔峰開始滑落,凈利潤出現-18.52%的負增長。

永輝超市歷年凈利潤情況 來源:同花順

而這一年,正是阿裏盒馬鮮生、京東7Fresh全國擴張的起點。

外有強敵環伺,內部卻是兄弟鬩墻,也正是在這一年,張氏兄弟宣布“分家”,創始人間的分歧和矛盾被徹底暴露出來。

張軒松偏保守,而張軒寧愈發激進。其實,兩人對新零售的大方向都是認可的,區別在於戰術打法。2018年6月的一次股東交流會中,張軒松坦言,“對於超級物種,我和CEO張軒寧有分歧。他看好偏重餐飲,我認為重心應該做到家。”

早在2015年,弟弟張軒寧就另起爐灶創辦永輝雲創,張軒松口中的“超級物種”,就是其旗下重要的一枚棋子,主打“零售+餐飲+線上”的體驗式消費。此外,還有永輝生活、永輝APP等新零售業態。

但在資本加持下,永輝雲創盲目擴張,卻因打法不清,釀下連年虧損的苦果。僅在2016年-2019年四年間,共計虧損超26億元。最終,永輝計劃關閉全國所有超級物種店,只留下福州的門店。

解除一致行動人關系後,張軒松於2019年操盤永輝雲超,主攻“到家”業務,相繼推出永輝買菜APP和永輝mini,定位“小業態社區生鮮店”,通過前置倉模式輻射3公裏範圍內的社區居民,最快30分鐘送達。

但尷尬的是,這一模式依然沒有跑通,2019年永輝Mini開店573家,到2021年年底,永輝僅剩33家。

面對行業大潮,張軒松不甘“被革命”,他主動迎戰,超級物種、永輝mini店、永輝買菜、倉儲店等等通通嘗試了一遍。

最終,永輝付出了紛紛閉店的慘痛代價。模式走不通,難以找到盈利點。

2021年,曾在京東任職的李松峰擔任永輝超市CEO,著力向“科技永輝”轉型。張軒松也表示:“永輝將回歸到民生超市的原點。”

兜兜轉轉,永輝在倉儲店模式上找到了突破口,銷售增長明顯快於永輝整體增速,李松峰也指出“線上線下倉店合一的形式是最有希望看到盈利的機會。”

渡盡劫波,張軒松終於在這場殘酷的遊戲中找到了制勝之匙。

2023年初的業績爆發,就是對他三年隱忍探索的回報。

阅读剩余
THE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