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谣言杀死的国产味精,蒙冤20年

文:谷曉輝

來源:品牌觀察報(ID:pinpaigcbao)

我一勺三花淡奶、一勺濃縮羊膏,湯也白了,肉味也有了。這不純純“科技與狠活”嗎兄弟們?

隨著近期“科技與狠活”的爆火,人人都成為了配料表鑒定專家,談“添加劑”色變。不過也正是在這場全民浪潮中,另一樁調味品屆的“陳年舊案”卻浮現在人們眼前。

▶  圖源:淘寶商品截圖

曾宣稱吃了會致癌、容易掉頭發,甚至身體麻木的蓮花味精,配料表卻幹幹凈凈的只有“小麥”一項,說它是最幹凈的國產調味品也不為過。

然而就是這樣一個,曾深入中國家庭數十年的幹凈調味品,卻死在了“科技與狠活”的寒冬。

今天,我們來聊一聊,被誤解的國產味精的一生。

01

曾經的味精大王到底有多火?

許多偉大產品的問世,往往都伴隨著偶然。

1908年,日本的一位化學教授在家中吃飯時,忽覺得今天妻子所做的海帶黃瓜湯異常好喝,有一種不同於“酸甜苦鹹”的,難以描述的特別味道。

他將這種味道稱為“旨味”,也就是我們如今所說的“鮮味”。

與此同時,其職業天性也驅使著他去探索這一鮮味的背後,究竟是何種物質。最終,一種名為“谷氨酸鈉”的化學物質被他從海帶湯中提取出來,並被命名為“味之素”。

▶  圖源:微博截圖

而後,神奇的“味之素”一路漂洋過海來到中國,被一位名叫吳蘊初的化學工程師找到了批量生產的方法,並更名為“味精”。

時節如流,物轉星移。

1983年,河南項城,一家名為周口地區味精廠的味精制造廠誕生。短短3年後,該廠所生產的味精便拿下了第十二屆巴黎食品博覽會金獎。

是的,這就是蓮花味精的前身。

在當時,由於物質條件的缺乏,味精所特有的鮮味深深吸引著中國人,家庭餐桌上,往往也少不了味精的身影。

▶  圖源:蓮花味精宣傳片截圖

那句“蓮花味精,味道無可替代”的廣告語飄進千家萬戶,蓮花味精產量也一路飆升至世界第一,遠銷海外70余個國家和地區。

最輝煌的時刻,蓮花味精市場份額達到了驚人的45%,這意味著幾乎每兩個吃味精的家庭,就有一家吃的是蓮花味精。

味精大王的名頭,成為蓮花味精的王冠。

▶  圖源:蓮花健康官網

到了1998年,經歷十五年耕耘的周口地區味精廠,正式更名為河南蓮花味精股份有限公司,並登錄上交所,摘得“中國味精第一股”的頭銜,一時風光無兩。

只是世間萬物,盛極而衰。上市後的蓮花味精,卻逐漸不復當年風光。甚至在近些年,其還因連續虧損,受到上交所的退市警示函。

盡管在最後,退市危機暫時渡過,但無論股價還是銷量,都再也回不去了。

02

被謠言殺死的國產味精

時代的蓮花,沒能守住蓮花的時代。蓮花味精,乃至整個國產味精行業的沒落,都要從味精被各種汙名化說起。

1968年,由於兩個年輕醫生的無聊賭約,在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》上發表了數篇虛假文章。文章稱,在中餐館吃飯後,總會出現麻木、頭痛和心悸等症狀,而這些症狀的矛頭,都被指向了中餐館常用的調味品“味精”。

盡管在當時,乃至之後的很長時間內,都有人發出反駁的聲音,但始終不被該雜誌所接受,就這樣,這個明顯帶有民族情緒的觀點持續被傳播開來,並成為後來許多與味精相關謠言演繹的基礎。

▶  圖源:微博截圖

而後,這個名為“中餐館綜合征”的味精謠言,一路翻山過海,東遊至中華大地。

大概在千禧年之後,國內有關味精致癌、味精吃多了會變笨、掉頭發等傳言不脛而走,使得諸多家庭如臨大敵,逐漸放棄食用味精。

而彼時的蓮花面對輿論攻勢,潰不成軍。畢竟消費者的心智一旦動搖,便再難扭轉。最終,一代味精大王在謠言中倒下。

然而,事實真的如傳言那般嗎?

有關“味精致癌”的謠言,主要來自於菜出鍋前添加味精的建議。因為當味精被加熱後,便會少量產生一種名為“焦谷氨酸鈉”的物質。在當時,人們認為這種物質對人體有害。

但大量的科學研究已經表明,焦谷氨酸鈉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。

在1987年和2004年對味精評估後,世界衛生組織也將味精的安全攝入量修改為“無需限制”,這意味著,正常食用下,味精的攝入量多少也都不會影響健康。

相反,我們做菜做必須的鹽,反而還有著每日攝入量不超過5克的建議。

▶  圖源:淘寶網商品截圖

而在這一時期,味精遭受各種汙名化的同時,蓮花味精未能作出有效抵抗,最終落寞在時代的洪流。

同時,掌握輿論攻勢的“雞精”品類反而順勢崛起,以“更健康”為宣傳點搶占市場。卻不知,雞精的配料表第一位,便是味精,且占比不得低於35%。

配料表幹凈到只有“小麥”的味精,卻敗給了“科技含量”可能更高的雞精。說到底,雞精面對味精的勝利,不過一場營銷上的巨大成功。

03

別再萬物皆“科技與狠活”了

被謠言殺死的國產味精,無辜蒙冤數十年。

如今看來,被誤解一生的蓮花味精非但沒有添加劑,反而還有著“綠色食品”標識。當然,這也並不意味著,添加了食品添加劑的食物,就一定不健康。

▶  圖源:淘寶商品截圖

在我國現行相關標準中,明確規定了2325個品種的可使用食品添加劑。而在現代食品工業中,食品添加劑也扮演了重要角色。無論是改善口感,還是防腐、提高品質等,只要滿足國家標準,那麽我們大可不必擔憂。

畢竟拋開劑量談毒性,都是耍流氓。且各種化學物質的添加劑,也不意味著不安全。

如同下圖這張“香蕉的配料表”一般,這滿滿的“添加劑”,難道不安全?

▶  圖源:微博截圖

我們真正需要警惕的“科技與狠活”,它的名字應該叫“非法添加物”。

從早期的三聚氰胺、蘇丹紅到瘦肉精,乃至無數路邊小攤鍋裏的“罌粟殼”,都屬於被法律所禁止的非法添加物,當人體食用後,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身體損傷。

而大火的“一勺三花淡奶”,也不過一種普通奶制品。

說白了,讓人們感到厭煩和恐懼的並不是添加劑本身,而是無良商家使用添加劑來冒充“熬制高湯”欺騙消費者,又或者用非法添加物損害消費者健康。

所以,別再萬物皆“科技與狠活”了,不如摒棄偏見,認清科學標準,選擇健康食品,也享受科技帶給我們的便利。

畢竟當你回頭看看,這場有關添加劑的“科技風波”,與“味精汙名化”事件,何其相似。

阅读剩余
THE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