淘特9块9的阳光玫瑰和被治愈的“沪漂”乡愁

文:何惜金

來源:財經故事薈(ID:cjgshui)

陽光玫瑰,這種由日本培育的葡萄品種,素有水果界“愛馬仕”之稱,售價一度高達300元一斤。

高昂的價格“刺”退了大眾消費者,只有極少數食客,才有機會嘗鮮。

2010年前後,中國開始從日本引進種植陽光玫瑰,這款小眾水果逐漸不再“曲高和寡”。

今年的豐收季到來後,“愛馬仕”逐漸成了大眾也能輕松消費的平價水果。

“去年陽光玫瑰一斤要四五十元,今年我在淘特買,一斤不到十塊。”作為葡萄超級愛好者,杭雪剛剛在豆瓣“每日水果小組”分享完薅羊毛的經歷,言辭裏滿是興奮。

最初,看到價格如此便宜,杭雪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下了單,沒想到品質遠超期待:“確實很甜,一點也不發酸,這個價錢買到真是賺了。”

於是這個夏天,她報復性消費了幾十斤陽光玫瑰,“狂炫”了一個月。

“杭雪們”大飽口福時,網商們和果農們也忙得腳不沾地。

自八月中旬陽光玫瑰成熟上市以來,人在山西運城的商家邢曉倫,發出了將近三萬件訂單,光是淘特平台就占了85%。這樣火爆的銷量,是他以前不敢想象的。

2010年,他結束滬漂,從上海回到家鄉山西運城,務農創業,在朋友圈裏銷售自家種的桃子,銷量不錯時一天也就四五百箱,單月銷售額峰值,也就10萬元左右。

難以突破的天花板,一度讓他內心郁結,懷疑自己回鄉創業,是不是走錯了路。

富裕的不只有邢曉倫,還有給他供貨的山西運城果農。

邢曉倫所在的五曹村村支書黃學軍說:“以前果農一畝地收入也就四千塊左右。這兩年改種陽光玫瑰,又靠淘特打開了銷路,尤其是今年,一畝地收入可達上萬元。”

這也不免讓人對兩個問題產生好奇:其一,是什麽因素讓陽光玫瑰放低了身段,價格日漸親民?其二,為什麽陽光玫瑰價格下來了,果農的收入反而上去了?

01

返鄉滬漂的出路,陽光玫瑰的野望

故事的起點,始於2015年。

當時,水果市場上流傳著五畝陽光玫瑰“換大奔”的暴富傳說,種植陽光玫瑰的果農賺得盆滿缽滿,春風得意。

與之同時,山西運城的果農王誌廣,卻愁雲慘淡——地裏蘋果豐收,腰包卻沒鼓起來。

他所在的運城,位於北緯35°蘋果黃金生產帶,自改革開放以來,就開始種植蘋果,是全國蘋果的重要產地。

根據運城新聞網報道,2022年全市蘋果年產量40億公斤,產量占到全國的10%左右。也就是說,中國每十斤蘋果,就有一斤產自運城。

但由於蘋果市場供大於求,從2015年到2017年,運城蘋果連續三年滯銷,行情一路下跌,價格最低時,甚至只有七八毛錢一斤。

王誌廣粗略算了算,一畝果園產出六七千斤蘋果,按照這個價格,也就只能收入五六千塊,而一畝地的投入包括農資、灌溉、人工等,就要四千多塊,保本都很艱難。

比滯銷更令人痛心的,是遇到天災絕收。一場雞蛋大的冰雹打下來,滿園狼藉,果子遍體鱗傷,注定不會有人收購,“只能賤賣給果汁廠,一斤兩三分錢,一般來說一畝地也就能賣兩三百塊錢。”

一些痛心疾首的果農,不得已選擇砍樹。

數據最能說明問題。運城統計局數據顯示,2021年,本市果園面積196.61千公頃,同比下降1.0%,其中,蘋果園面積83.63千公頃,下降了5.1%。

務農的出路在哪裏?迷茫的不只有傳統果農,還有邢曉倫這樣的新農人。

1989年出生的他,是村裏少有的大學生之一。畢業後在上海做人像攝影師,月收入一萬五千元左右。父母提起來,都覺得這份工作既安穩又體面,比種果樹輕松多了。

但在大城市打拼的邢曉倫,卻始終不能心安理得。

父母一天天老去,家裏種有三十畝桃樹,一年到頭,父母不是在忙著疏花、疏果、套袋、卸袋,就是在鋤草、施肥、修剪,幾乎沒有閑下來的時候。

他放心不下,做了個讓身邊人驚訝的決定——回家務農,一面承包山地,種桃養雞,一面做微商,銷售農產品。

彼時,“逃離北上廣”還沒有成為風潮。而這趟算不上多理智的冒險之旅,很快就給他“當頭一棒”——故鄉沒有李子柒視頻裏的“田園牧歌”,生計壓力、創業挫折,接踵而至。

當時的消費者很少上網購買生鮮,不是買不起,而是不信任。微信的熟人經濟,有一定信任基礎,但個體單打獨鬥,很難再擴大規模。

邢曉倫忙得昏天暗地,最高峰時,月營業額也就十萬元,凈利潤一萬五左右,和上班時收入差不多,還沒有上班時輕松穩定。交易量也忽高忽低,水果旺季時,有時一天一百多單,有時三四百單。

“你這樣也掙不到什麽錢,還是回去上班吧。”父母不止一次勸他。

邢曉倫壓力山大,愁得睡不著,一有時間就去看視頻學習,還是找不到擴大銷路的辦法。

天價陽光玫瑰的消息傳來,無論是傳統農戶王誌廣還是新農人邢曉倫,都從中嗅到了機會。

2017年,陽光玫瑰開始走入運城果園。臨猗縣七級鎮留尚村試種了300畝,第一年畝產3000斤,每斤收購價20元,收購商搶破了頭。

消息傳開,果農們興奮不已,紛紛擴大種植,目前全縣5個鄉鎮、26個村莊的種植面積,已達15600畝。

不止運城。根據雲果產業大腦的數據,2021年,全國陽光玫瑰種植面積約31.21萬畝,收獲面積約20.42萬畝。

而2016年,全國陽光玫瑰種植面積僅有10.01萬畝,五年間,種植面積增長了21.2萬畝,增幅高達211.79%。

陽光玫瑰供給量極速增加,價格自然下跌。

去年,一度謹慎觀望的王誌廣,也在表弟邢曉倫的建議下,砍掉了自家一部分蘋果樹,改種了陽光玫瑰。

砍樹之前,他其實有些猶豫,擔心供給量上來,陽光玫瑰不值錢了,又面臨滯銷難題。

“怕啥,有邢曉倫呢,讓他帶著大家一起致富。”支書黃學軍一句話,打消了王誌廣的疑慮。

此時,邢曉倫已經在淘特立足,把本地陽光玫瑰,賣到了全國。

02

從看天吃飯到觸“電”致富

種植作物變了,水果產業的發展邏輯也變了。

2019年,運城本地的陽光玫瑰開始掛果,邢曉倫也迎來了創業的新機會——入駐淘特,這場觸“電”之旅,改變了他本人的命運,也改變了當地的水果產業。

農村電商要發展,其實並不缺少優質產品,邢曉倫常常感嘆:“以前在外上學,我就感到很可惜,我們家的桃子明明又香又甜,卻賣不出好價錢,打不出知名度。”

真正缺乏的是人才。根據中國農業大學智慧電商研究院發布的《2020中國農村電商人才現狀與發展報告》,到2025年,中國農產品電商人才缺口將逐年上升至350萬。

沒有專業電商人才,再好的農產品也出不了頭。

淘特意識到了這個問題,因此建立了一套相對完善的培訓流程。

邢曉倫零基礎接觸電商時,心裏時常打鼓,不知道能不能做好。

“淘特手把手教會了我,說實話,他們在教學上的認真,有點出乎我的意料。淘特小二不只是讓我們入駐平台就夠了,而是全程都在幫助指導。他們會根據店鋪發展階段,指導我們規劃運營。比如說在最艱難的起步階段,新產品上架,小二會教我們參加小規格試吃嘗鮮活動,幫助我們破零。每個禮拜,淘特都會有兩次直播課程,如果遇到店鋪運營問題,可以隨時請教。”

就這樣,一年半時間裏,邢曉倫逐步入門,並真切感受到電商帶來的產業變化。

其一,銷售方式改變,銷路穩定,銷量上升。

過去,果農自產自銷,生產規模小,市場價格不透明,信息不對稱。

邢曉倫還記得,過去,每年桃子豐收季,淩晨兩三點甚至更早,邢曉倫的父母就要摸黑起床,頭戴探照燈,去果園摘桃。

每天的采摘量,少則三四千斤,多則一兩萬斤。他們必須在中午之前趕去集市,趁著收購商沒離開,趕緊把桃子出手。

“桃子的保鮮期比較短,積壓到第二天,就要大掉價,所以必須得趁早出手。收購商就是掌握了這種心理,大肆壓價。他們的收購價可能在一塊五或是一塊八左右,賣到批發市場要翻一番,零售商再加上自己30%左右的利潤,到消費者手中,差不多四塊多一斤。”

王誌廣感受最深,他沉重地嘆了一口氣,“唉,果農沒有話語權,都由他們說了算,我們拿不到好價錢,還要低聲下氣,看他們臉色。”

現在,通過淘特平台,邢曉倫供應全國大市場,需求增長較為穩定。

“這樣一來,我可以提前規劃,預先采購。”每天,他都會開車去各處果園查看水果的生產情況,根據成熟度規劃采摘日期。果農只需要安心種植,不用擔心銷路。

其二,農產品逐漸標準化,品質管控意識提升。

過去,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,果農話語權少,好品質也賣不上好價格,“他(收購商)說你果子不好,就是果子不好。”王誌廣說起這些就心酸。

利潤薄,風險大,議價權低,果農們只能靠產量提高收入,無暇顧及品質。

一些果農也學會了和收購商鬥智鬥勇,“好果壞果大果小果摻合在一起賣”。

但是,農產品觸“電”後,品質成為了決定銷量、口碑、復購的關鍵變量,“你要是品質不行,差評就來了,顧客一看就嚇跑了,賣不上價,也賣不上量”,邢曉倫對此門清兒。

陽光玫瑰成熟季,邢曉倫會隨身攜帶電子秤、測糖儀,去各個果園抽檢,“只有含糖量15度以上我才要”。

糖度不是唯一的標準,串型緊湊,顆粒均勻同樣重要,最小串型要在8兩以上,最小顆粒要在8g以上,嚴苛的標準下,邢曉倫東奔西跑一整天,測了三四十畝,滿意的也就兩三家。

“一開始,品質達不到標準,果農會來攀交情,鄉裏鄉親的。但我告訴他們,水果品質不達標,顧客有意見,我也得賠付,他們就不會再為難我了。”

為了保證品質,邢曉倫除了嚴守底線,也會主動加價,“品質好的葡萄,我們會再多加一塊錢收購。”

這種嚴苛,既是是邢曉倫的主動為之,也是平台的要求使然。

對於產地直供的商家,淘特要求十分嚴格,面向消費者承諾“壞果包賠”,水果壞一顆就賠,最高全額賠償。

經過邢曉倫的言傳身教,果農們也認識到了品質的重要性,日常也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果園管理上。

其三:供應鏈變革,農產品跑贏最先一公裏。

像葡萄這樣的嬌嫩漿果,能端上北上廣的餐桌並不容易。

農業部此前的報告顯示,中國農產品流通成本一度占總成本的40%左右,其中鮮活產品及果蔬產品要占60%以上,而在發達國家,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%。

與此同時,國內水果從采摘到上架過程中的損耗率,一度高達30%左右,是美國的六倍左右。高損耗,高物流成本,也導致了水果終端價格的上漲和品質的下行。

對於嬌貴的陽光玫瑰,更需小心呵護,如何能夠在72小時內,將陽光玫瑰送到消費者手中,並保證品質,曾是一道難題。

如今,借助菜鳥物流體系,這一切得以順利解決。

冷倉就建在葡萄產地,葡萄從枝頭剪下,果農還會再次分揀、將次級果篩出,並在打包前,給陽光玫瑰穿上一層厚實的“防護衣”——充氣袋,保證果實不會因運輸過程中的震動而受傷受損。

分揀後直接預冷,再配送至全國。

目前,邢曉倫的店鋪可以做到平均18小時發貨,損耗率也降低到了3%-4%。

產地直發的模式,量大優惠,物流成本也從果農自發貨的8元一斤,降低到3元一斤,為終端降價,擠出了更多的讓利空間。

03
平價背後的“掘金”推手

在傳統農業裏,終端顧客和源頭農戶,一直是蹺蹺板的關系,顧此失彼。水果降價,顧客得利,農戶失利;水果漲價,顧客受損,農戶獲利。

如何實現兩端共同受益,曾是久攻不下的難題。

早在20世紀50年代,法國社會學家孟德拉斯就曾指出:“20億農民站在工業文明的入口處,這就是20世紀下半葉當今世界向社會科學提出的主要問題。”

而在中國,同樣有數億農民徘徊在互聯網的入口處,不過,M2C(生產廠家對消費者)的電商模式,達成了農產品體系和電商的接軌,將農民拉入數字化時代,並實現了產業鏈上各方的合作共贏。

“豐產不等於豐收”已經是過去式。

通過淘特,全國各地的優質農產品,直接供給3億多消費者,砍去中間環節,供給端的果農,不會被壓價,拿回了一定的話語權,收入得到了提升。

需求端的消費者,也能享用物美價廉的新鮮水果。同樣是陽光玫瑰,消費者在淘特購買,至少比市場價每斤便宜三塊。

流通環節少了,市場需求比從前更快速地傳導到供給端,指導果農因地制宜,種植更高效益的作物,收入明顯提升。

過去,運城的水果種植品種相對單一,果農們普遍種植蘋果、桃子,而現在,只要氣候合宜,效益較高,果農們都能種。

“坡上地勢高,適合種蘋果,坡下地勢緩,適合種葡萄”,臨猗縣90後淘特供貨商趙霄介紹說,“市場對農產品的品種要求比較豐富,所以我們這裏坡上村子的合作社,就和坡下的合作社聯合,我們派出專業的技術員教他們種植陽光玫瑰,現在他們的種植面積已經從最初的300畝,擴大到了3000畝。除了陽光玫瑰之外,我們還種玉菇甜瓜、貝貝南瓜,引進了很多新品種。”

村民們的腰包隨之鼓起來。以前種植紅富士,一畝果園收入五千塊左右,但是改種陽光玫瑰後,管理好的話,一畝收入能翻三四倍。

“村子裏的路,也從泥土路變成了柏油路。”點滴變化,趙霄都看到了眼裏。

而電商產業發展,還創造了就業新機會。

支書黃學軍樂見其成,“現在農民除了種水果,還能去幹電商,能固定提供二三十個就業崗位,和城裏上班一樣簽合同,一個月收入也有五六千元。”

而對於當地的水果產業來說,淘特還助推了區域品牌快速出圈。

以前,地方水果產業孵化新品類,打出知名度,需要經歷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漫長培育。

現在,這個過程被大大縮短——如今,山西運城的陽光玫瑰,已經破圈走向全國,除了新疆、西藏等個別地區不能發貨外,其他地區均可到達。

剛剛開幕的中國農民豐收節上,恰逢淘特迎來的第二次豐收季惠銷助農季,就精選了華北、西北、華南三大產區農貨,推出“豐收地圖”,以大產區概念,集合區域的果蔬海鮮、堅果幹貨、糧油米面等農貨,其中就包括了運城的陽光玫瑰葡萄等,幫助地區特色果業打響名聲。

而陽光玫瑰從“天價”到“平價”的七八年變遷,不僅讓大眾消費者實現了“水果愛馬仕自由”,也讓產業鏈上的無數人受惠。

返鄉“滬漂”邢曉倫品嘗到了創業成功的喜悅——淘特店鋪的月度銷售額,一度過百萬元,是此前做私域電商的10倍以上。

果農們看到了陽光玫瑰的機會,意識到了電商的價值,湧入產業鏈掘金。

數據顯示,截至2021年底,臨猗發展有各類電商企業1000余家,從業人員6萬余人,其中大部分為果品電商,年銷售各類果品18億元,全縣電子商務交易額較上年增長30%以上。

在邢曉倫、趙霄這樣的新農人帶動下,北上廣的遊子也在逐漸歸巢,原本暮氣沉沉的鄉村裏,響起了年輕人嘹亮的笑聲。

孟德拉斯曾說:現代化之後,“工人認為自己的黃金時代在未來,而農民則認為自己的黃金時代在過去。”

但現在,以淘特為代表的M2C電商模式,推動了農業數字化的變革,讓農民成為價值分配的主角,被邊緣化的農村,也逐漸成為大有作為的廣闊新天地。

阅读剩余
THE END